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中国版诺奖——
“未来科学大奖”三项大奖的揭晓
李文辉教授获得“生命科学奖”;
杨学明院士获得“物质科学奖”;
莫毅明院士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三位科学家将分别获得高达W美元(约W人民币)的奖金。
近年来,为了鼓励国内科研事业的发展,各类科学大奖层出不穷。
各类科学大奖
国家级科学技术奖
我们熟悉的5项“国家级科学技术奖”,不仅奖金上调为每人W,奖金使用要求也由从前大头要充做科研经费,改为现在的全部由获奖者个人支配。
中国版诺奖
而由民间企业家牵头的各项科学奖项,同样是奖金丰厚。比如对标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主要奖励的是做出重大科研成果的科学家,奖金为每人W美元(约W人民币)。
科学探索奖
面向九大基础科学领域的“科学探索奖”,颁发对象为4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奖金为每人W。
青橙奖
阿里巴巴达摩院创建的“青橙奖”,颁发对象则是35以下的潜力青年学者,奖金为每人W。
这些科研大奖的出现,不仅给予科研人丰厚的物质奖励,也为我们展示了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做出的成绩。
那么最近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的三位科学奖,都在钻研哪些课题呢,又在科研道路上拥有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下吧。
李文辉:
科学就像爬高山
乙肝有多难治?
截至年,全球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已达到2.5亿,每年都有数十万人死于乙肝导致的并发症,但是一直到今天为止,人类仍然未发明能彻底根除乙肝病毒的药物。
无法发明对症的药物,是因为发现乙肝的40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搞清楚乙肝的感染机制。一直到年,李文辉和团队才首次发现了导致人类感染乙肝病毒的受体NTCP(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才彻底改变了乙肝的研究历程。
这一发现有多厉害?未来科学大奖评价说:
“NYTC的发现是乙肝病毒研究领域30年来里程碑式的突破,揭示了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分子机理,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乙型和丁型肝炎的药物。”
李文辉本人也因为这项重大发现在年获得了巴鲁克·布隆伯格奖,并在年拿到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追溯李文辉教授的科研经历,会发现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发现病毒受体。
年,拥有协和医科大学的博士学位的李文辉,去往美国的哈佛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
这一年正逢非典肆虐,忧心国内疫情的李文辉找到自己的博士后导师MichaelFarzan说:
“Michael,这好像是个很重要的病原,咱们要不要做点啥找出受体?”
获得导师的支持后,李文辉投入到对SARS的研究中。最终找到了SARS病毒的受体ACE2。
到了年全球爆发新冠病毒,李文辉吃惊的发现新冠的受体同样是ACE2。
为此李文辉与团队又决定开发一款基于ACE2的广谱新冠药物,以帮助人类抵御新冠病毒。
这些年来,从协和到哈佛医学院,再从哈佛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李文辉的生活重心一直是科研,也对做课题有许多的感悟。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的采访时他曾被问及:
“年轻的博士毕业生,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科研方向?”这一问题。
李文辉教授建议
“不管选择什么方向,都要去做重要的问题。”
因为博士和博后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好科学品味,把选定的科学工作做好。有了自己硬核的竞争力之后,才能主动选择研究方向。
而做科学课题就像是徒步爬山——“如果你只爬过百望山或者凤凰岭,就觉得自己是登过山的人,这肯定是不行的。
但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登山队员,不管爬乔戈里峰还是珠穆朗玛,都可能成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就好。”
杨学明:
科学仪器才是发展力
杨学明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曾屡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南方科技大学的代理副校长。
身兼多职的他,长期从事气相与表面化学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研究,专注于发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仪器。
在今年的未来科学大奖中,他也因研发了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量子态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共振现象和几何相位效应,收获了“物质科学奖”。
杨学明院士和科学仪器的故事,还要从他对化学的热爱聊起。
杨学明出生在湖州一个小山村,虽然幼年时没有获得太多教育资源,但他却对科学问题很感兴趣。
上初中时他爱上了化学。高考、他决心要考化学专业,却阴差阳错的因为“化学没有考得很好,物理考得特别好”而读了物理系。
但杨学明却时常想着“我感觉化学还没学够,我要去念化学”,通过考研成了中国科学院成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硕士。
就这样,他一路读化学读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后。但他却不太喜欢当时研究的“分子广谱”方向课题,转而萌生了设计先进科学仪器的想法。
选择研究科学仪器,一是因为当时用电脑做设计是个很新潮的事,杨学明院士也很喜欢亲手画设计图纸,把仪器做出来的成就感。
二则是因为出国后他意识到,科学仪器在实验科学领域太重要了。
杨学明院士
“因为实验科学是要发现和探索新的现象,但用老旧的仪器很难看到新现象。
科学仪器做不好,很难超越别人,永远只能跟着别人走,想做好的实验科学研究,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把科学仪器做好,掌握核心技术。”
为此,他确定了自己一生的研究方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中心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等20余项科技项目,为科学仪器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莫毅明:
数学家都有很多爱好
获得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的莫毅明院士,获奖原因是:
“创立了极小有理切线簇(VMRT)理论并用以解决代数几何领域的一系列猜想,以及对志村簇上的Ax-Schanuel猜想的证明。”
相比其他两位获奖者在科研上的砥砺钻研,莫毅明院士似乎多了一分艺术家的气质。这份气质能从他对于数学之美的描述窥探一番。
莫毅明院士
“数学之美是一种抽象的美,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叙述一个真理,很多个特殊的例子看通以后,可以几句话就把做的所有努力总结起来,它的美就在于简洁,而且要贯通。”
在关于莫毅明院士的采访中,我们也会发现他完全不是大众心目中乏味的数学家形象。
除了潜心钻研的数学领域,他还对人文学科等各种领域充满兴趣,甚至还学习过8门外国语言,其中包括英、德、法、意、西、葡以及日语和梵文。
在莫毅明看来,数学不等于数字,而是一种对于绝对真理的探索。因此数学能强的人不仅仅是逻辑推理强,还要具备很多其他的能力。
培养这种能力的方式,就是多增进自己对不同领域的了解,训练自己通过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因此莫毅明提到“很多数学家都有很多其他的爱好和兴趣,只不过是因为数学做的好才来学数学的。”
关于针对各类学科的学习方法,莫毅明院士也有一套自己的见解。
怎么学?
“我学东西的时候,从一开始自学的成分比较多,我会先看这个学科有什么目标,然后再回去沿着工具试图解问题。我做数学比较大胆,希望找出它一些核心的问题,尝试去以可能不是最传统、最经典的方法处理这个问题,有时候可以发现一些新的方向。”
而对于热爱数学的年轻人们,莫毅明院士则表示“只要对数学感兴趣,只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信心,在数学道路上面发展的可能性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有时候在开始时未必知道在数学哪一个方面会有很好的表现,这个也无所谓,因为多讨论才能知道,所以要寻找好的机会。”
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的3位科学家的故事,无论是在科研方向、成长历程、学习方法上都能为我们带来许多真知灼见。
当然科研人最需要做好的一件事,还是要选择好的课题方向,让自己的努力有所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