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成果变学生作品警惕坑娃式科研造

白癜风病是怎么引起的 http://m.39.net/pf/a_6559327.html

文/孔德淇

中科院实验室研究成果装置,转身变成一中学生科技竞赛作品?父亲的团队专利成果和儿子的“发明”高度相似?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被曝利用自己和实验室团队的科研成果,供儿子获奖升学。(10月27日澎湃新闻)

记者调查发现,年刘建国之子刘某阳凭借发明“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获得多个省级、国家级奖项,并因此被合肥重点高中一六八中学录取。但该发明在名称、工作原理、外观方面均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年的一项科研成果高度一致。此外,年就读合肥一六八中学的刘某阳再次凭借发明“酒驾安全激光快速筛查系统”,获得了多个奖项,并获国家专利。无独有偶,该发明也与刘建国年所申请的国家专利原理高度相似。对此,刘某阳任课老师证实,该发明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刘某阳父亲刘建国的指导和帮助,属于“大手拉小手”。

拿科研成果供儿子获奖升学,还是“小手拉大手”开展研究,就目前看,事件遗留的疑点不少,结合后面“巧合”情形尤其是其父任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院院长看,公众很难不浮想联翩。从常理上讲,初高中就能发明气体识别和监测装置、激光快速筛查系统,确实不可思议,宜用权威调查廓清疑云。倘若涉及学术失范、诚信失守,利用科研之便“阴庇后昆”,必须坚决制止、严肃惩处。

近年来,舆论场频繁曝出为孩子谋取学术荣誉,以实现升学目的的造假舞弊案,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声浪。这些个案,或已处理基本完毕,或还在调查当中,虽情节和性质不同,但都指向一个关键词:公平。这些舞弊案对教育公平的破坏显而易见,不仅摧毁了普通家庭“读书改变命运”的信仰,阻断了他们向上流动的通道,更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这俨然是整个社会公平不能承受之重。

科研不是私有财产,不能凭一己私念大搞潜规则,拿资源成果私相授受,否则看似“帮娃”实则“坑娃”,更刺伤了教育公平肌体。

事实上,中小学科技竞赛要杜绝“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近亲舞弊并非易事,在“家长代劳”和“孩子主导”间留有较大的操作空间,容易被钻空子。不过,科研成果背后往往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只需评审专家在作品答辩时,“较真”询问基本学科常识,即可识别有无“破绽”。无论家长还是孩子,诚信不能只靠自觉,还需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建立公开透明的成果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标准。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可以理解;我们也得承认,确实有一些青少年天赋异禀。但这一切都要以孩子自我成长为前提。将成长的权利归还孩子,尊重社会规则、遵守诚信秩序,恐怕是当下所有家长的必修功课。挂名代劳的“坑娃”式造假,不仅会误导孩子,更会败坏教育风气、科研风气。而此事关乎社会公平,不该含糊或留有“缝隙”,亟待有关部门尽快介入,给出让人信服的调查结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jy/137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