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遇到敦煌,如此耀眼如此灿烂

敦煌,

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

从长安一路向西,

穿越绿洲戈壁、黄沙,

古代贸易的商路在此地中转,

东西方文化在此地交汇。

那么,

当太原遇到敦煌,

又是怎样的盛景?

12月7日上午,

由太原市文物局主办,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承办、

太原博物馆协办的讲座:

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

在太原博物馆报告厅举办。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

为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专职宣讲师刘文山。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专职宣讲师刘文山

讲座现场人气爆棚,

吸引了数百位听众前来参与,

座位不够,

很多人就坐在台阶上听完全程。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聆听到讲座,

太原博物馆还将讲座内容

同步投放到报告厅外的投影电视上,

这些座位上也坐满了人。

▲讲座现场气氛火爆

敦煌莫高窟,

是石窟建筑、彩塑、壁画

三者合一的佛教遗迹,

个洞窟、余身彩塑,

多平方米壁画,

是艺术的圣殿。

敦煌莫高窟,

是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

古代文化艺术宝库,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坚守大漠,甘于奉献,

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16字“莫高精神”,

已成为敦煌研究院七十五年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讲座中,

刘文山先生通过图文并茂的PPT,

分别从敦煌石窟概况,

敦煌石窟艺术的主要内容,

敦煌石窟艺术的珍贵价值,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弘扬工作

和莫高精神等方面

带领听众感受敦煌石窟艺术的魅力,

让大家对敦煌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讲座结束后,

很多听众直呼过瘾。

▲讲座现场

▲太原博物馆

主讲嘉宾

刘文山,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专职宣讲师。年以来,长期从事敦煌文化弘扬工作。先后在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日本成城大学学习。曾在成都博物馆、杭州美术馆等多个文博单位开展敦煌文化宣传教育工作。

讲座:这样的敦煌!这样的风华

敦煌石窟概况

敦煌,地处中国西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毗邻西域,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欧洲各国以及北非的“咽喉之地”,在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从河西走廊往西,经过中亚,可以和南亚、西亚乃至整个欧洲联系起来。历史上,它是中西贸易最主要的通道。这条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丝绸之路示意图

“敦煌”这一地名最早出现于《史记·大宛列传》张骞在给汉武帝的报告中:“……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

建元二年(前)和元狩四年(前),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对西域的了解更为深入,扩大了汉朝在西域各地的影响,使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为汉朝击败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并最终统一西域奠定了基础。

▲张骞出使西域图莫高窟第窟初唐

据武周圣历元年()《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行止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于是在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初唐

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僔师龛侧,更即营建”,开了第二个洞窟。莫高窟营建由此二僧开端。

敦煌莫高窟,在鸣沙山东麓米长的断崖上,迄今保存了个洞窟、平方米壁画、多身彩塑。此外,年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多件文献和绢画。

▲莫高窟全景

敦煌莫高窟及其藏经洞,以其绵长的历史、丰富的内涵、精湛的艺术、完好的保护、珍贵的价值,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瑰宝。

年莫高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莫高窟北区石窟

▲九层楼

▲莫高窟南区石窟

敦煌石窟艺术的主要内容

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和壁画组成的综合艺术体。三者互相呼应,交相辉映,体现着古代艺术家的智慧。

洞窟建筑因功能不同而采用多种形制,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大像窟、僧房窟等。

▲莫高窟第窟,为禅窟

禅窟,受印度毗诃罗窟影响。

正壁开龛塑像,

左右两侧壁各开两个或四个仅能容身的斗室,

供修行者在内坐禅修行。

▲莫高窟第窟

中心塔柱窟,来源于印度支提窟。

在洞窟中间凿出连地接顶的方柱,

柱的四面开龛塑像,象征佛塔,

供修行者入窟绕塔观像与礼佛。

▲莫高窟第窟

殿堂窟,其形式受到中国传统殿堂建筑的影响,

平面方形,正壁开龛塑像,

其余壁面和窟顶都绘壁画。

为修行者礼佛的场所。

▲莫高窟第窟

中心佛坛窟,其形式与中原寺庙佛殿,

乃至世俗宫室殿堂格局相类似。

大型洞窟主室中央凿出方形佛坛。

彩塑群像高踞于佛坛之上,

信徒可围绕佛坛右旋环通、礼佛观像。

▲莫高窟第96窟

大像窟,因窟中巨大的弥勒佛坐像而得名。

大像窟洞窟高耸,主室平面方形,上小下大,

贴正壁造石胎泥塑大像,

佛座后凿出供信徒巡礼用的马蹄形通道。

前壁上、中部各开一大型明窗,以供采光之用。

窟外建多层木构窟檐。

▲僧房窟,主要集中在莫高窟北区,

是古代僧人们生活起居的地方。

洞窟较为宽敞明亮,但非常简陋,

仅有灶、炕等必不可少的生活设施。

动人的彩塑是敦煌艺术的主体,置于窟内显著的位置,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天王像、力士像,是洞窟内的主体内容。

▲左上:莫高窟第窟

右上:莫高窟第窟

左下:莫高窟第窟

右下:莫高窟第窟

▲从左往右依次为:

莫高窟第窟、莫高窟第45窟、莫高窟第窟

▲莫高窟第窟彩塑群像一组初唐

▲睡佛莫高窟第窟中唐

▲莫高窟第窟

盛唐南大像

灿烂的壁画布满全窟,表现了丰富细致的内容和复杂宏大的场面。壁画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分为七类:尊像画、佛教故事画、佛教史迹画、传统神仙画、经变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

▲尊像画,表现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佛;

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

虔诚修行、以求自我解脱的弟子;

威武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

轻歌曼舞的伎乐飞天等等佛教众神。

▲佛教故事画

表现释迦牟尼生平的“佛传故事”;

表现释迦牟尼前生为救度众生

而忍辱、施舍、牺牲的种种善行的“本生故事”;

表现释迦牟尼成佛后度化众生的“因缘故事”。

▲莫高窟第窟

佛陀波利朝圣五台山

佛教史迹画,描绘佛教史上的一些佛教圣地、

佛教历史故事或传说故事。

▲左:莫高窟第窟西王母

右:莫高窟第窟伏羲和女娲

传统神仙画,

主要描绘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形象,

如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

风神、雷神、电神、雨神等。

▲莫高窟第窟观无量寿经变

经变画,也称为“经变”,

就是概括地表现一部佛经的主要内容,

情节较多,规模较大的画。

这是隋唐时期中国艺术家自己创造的佛教艺术形式。

▲第窟西魏供养人像

供养人画像,

指为祈福禳灾而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

及其眷属的礼佛画像。

供养人身份复杂,

主要有世家大族、文武官僚、商人、僧官、僧尼

工匠、牧人、行客、侍从、奴婢和善男信女等。

▲莫高窟第98窟节度使曹议金家族供养像五代

▲左:第61窟五代于阗公主供养像

右:第98窟五代于阗国王供养像

▲莫高窟第窟翟氏家族供养人

▲装饰图案画,

用于装饰洞窟建筑、佛龛、彩塑、壁画、人物服饰

和分隔不同壁画的图案纹样。

▲装饰图案画

▲藻井莫高窟

敦煌石窟艺术的珍贵价值

(一)历史价值

莫高窟壁画表现了许多古代经济生活的场景。据藏经洞文献记载,称“匠”者共有二十余种。将壁画与藏经洞文献结合研究,可反映出古代敦煌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的面貌。

▲榆林窟第25窟耕作图中唐

▲榆林窟第3窟西夏酿酒

▲榆林窟第3窟西夏打铁

古代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民情风俗场景在壁画中无处不见。

▲婚礼图唐第12窟

敦煌壁画的涅槃经变、佛传图均绘有丧葬场面,如第、61窟的停棺举哀、第、、61窟的出殡。上述洞窟有火葬画面、莫高窟第窟画有土葬。

▲莫高窟第61窟佛传五代

▲莫高窟第窟微妙比丘尼因缘北周

(二)艺术价值

敦煌壁画艺术在一千年的创作过程中,融汇了中国和外国,汉族和少数民族艺术风格而留存的数以万计的,又自成体系的敦煌壁画艺术,代表了中国4-14世纪中国美术的重要成就,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们今天认识中国绘画史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它是千年的壁画博物馆,是一部中世纪的绘画史。在中国甚至世界美术史上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首先,敦煌壁画艺术代表了四至十四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成就。中国传世的绘画作品,留世极少,尤其是唐代和唐代以前的作品更是罕见,我们能见到的大多是宋元以后的作品。从六朝到唐代正是中国绘画艺术从发展走向辉煌的重要阶段,敦煌壁画为我们保存了这个时期的绘画真迹。如画界推崇的六朝到唐代的顾、陆、张、吴四大家的绘画风格,都可以从敦煌壁画中找到其踪迹。

▲西魏时期第窟东壁和南壁壁画中

“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举止潇洒的菩萨形象,

正是顾恺之、陆探微一派的风格。

右为:女史箴图——顾恺之

▲左:簪花侍女图——周舫

右:第窟都督夫人礼佛图——盛唐

其次,敦煌壁画保存了丰富而珍贵的建筑史资料。现在能看到的可能多为宋代或宋代以后的建筑,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土木建筑已极为罕见。但敦煌壁画保存了大量唐和唐以前的土木建筑的形象资料,可填补唐和唐以前建筑实例缺失的空白。敦煌壁画建筑类型很多,有城垣、寺庙、宫殿、住宅、佛塔、桥梁、酒肆、客栈、屠房等等。还有建筑的构件,如柱枋、斗拱、门窗等等。

▲第窟宋代木工缔造精舍

▲第61窟五代五台山圣迹图

▲唐代第窟西方净土变的佛殿,

与宫殿建筑并无本质区别

再者,敦煌壁画尤其是净土类经变,有许多音乐和舞蹈的形象。乐器有吹奏乐器的埙、号角、横笛、筚篥、排簫、海螺、笙等;打击乐器的腰鼓、齐鼓、答腊鼓、鼗鼓、拍板等;弹拨乐器的箜篌(竖琴)、琵琶、筝、瑟、琴、阮咸等;拉弦乐器的胡琴等,共四类40多种乐器,以及大小规模不等的乐队。其中的海螺、腰鼓、箜篌(竖琴)、琵琶、胡琴等为西域传入的乐器。

▲敦煌壁画中的乐器

舞蹈,就地区和性质区分,有民间舞蹈,民族舞蹈,宫廷舞蹈,西域舞蹈等;就舞具区分,有巾舞、鼓舞、琵琶舞等。第窟的胡旋舞,据说是中亚昭武九姓之康国胡旋女善跳胡旋舞,是站在小圆毯上急速旋转的舞蹈。第窟的反弹琵琶,藏经洞还出土有珍贵的乐谱和舞谱。有人说莫高窟是音乐和舞蹈的博物馆。

▲莫高窟第窟反弹琵琶

(三)科技价值

莫高窟壁画表现了古代敦煌地区农业生产的面貌,使我们了解当时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壁画中还逼真地描绘了各种农具,有直辕犁、曲辕犁、三脚耧犁、铁铧、耱、耙、镰刀、锄、铁锨、扁担、连枷、木杈、木锨、簸箕、秤、斛、斗、升等。

▲左:农耕图第窟盛唐

右:曲辕犁结构图

盛唐第窟弥勒经变农作图中出现了曲辕犁,

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曲辕犁造型,

是农具发展史研究难得的图像资料,

也表明曲辕犁的使用不晚于8世纪。

曲辕犁结构科学合理,操作轻便省力,

代表了耕犁的最高水平。

敦煌藏经洞文献中保存有古代星象、天文方面的资料,星象的观测是天文学的基础,战国时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已初步形成。

▲藏经洞所出S.《全天星图》绘制于唐代,

描绘了当时人们肉眼所能观测到的星官。

是当时北半球所能看到

并被古代天文学家著录过的全天星象。

《全天星图》共绘星颗。

它是现今世界上著录星数最多、

迄今年代最久远的星图。

医学在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医学典籍达七十多种。如敦煌医药写本《本草经集注》几乎完整地保存下来。

▲新修本草敦煌藏经洞出土

《新修本草》由唐代苏敬等23人

奉敕撰于唐高宗李治显庆四年(公元年)。

《新修本草》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原书已不存,主要内容保存于后世诸家本草著作中。

西汉开发河西四郡之时,我国的数学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中就有20多件数学文献,涉及古代乘法口诀、乘方、十进制、筹算、数码,有关田亩、堤坝、度量等测量和计数的方法,在科学史、文化史上具有重大价值。

▲左:九九乘法表

右:算书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弘扬工作

(一)敦煌研究院成立前的莫高窟

4年以前,莫高窟几乎处于无人管理的状况。随着藏经洞的发现,西方探险家或考古学家蜂拥而至,先后有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俄国的奥登堡、日本的吉川小一郎、橘瑞超、美国的华尔纳等。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从道士王圆禄手中拿走藏经洞出土的文物,甚至还盗走壁画彩塑。由于敦煌藏经洞文献的发现及整理研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门显学——敦煌学。

(二)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时期

(4-)

这一时期是敦煌石窟保护与研究的艰难起步时期。4年1月1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常书鸿先生为首任所长。

这是敦煌石窟保护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敦煌莫高窟收归国有,敦煌石窟劫难结束。是中国成立最早的研究敦煌学的专门机构,为全面保护、研究敦煌石窟奠定了基础。敦煌学从单纯的藏经洞出土文献研究扩展到对敦煌石窟的研究。

艺术研究所不仅做了大量的保护、临摹工作,而且开始对敦煌石窟做全面的清理、调查和编号,并刊布了部分资料,敦煌石窟研究开始不断地稳固向前发展。探索性地开展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工作,比如清理积沙、修建围墙等。

▲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修建了长米的围墙

▲修筑防沙墙(左)洞窟调查(右)

▲3年的莫高窟

▲8年的莫高窟

(三)敦煌文物研究所时期(-)

这一时期是敦煌石窟保护与研究的曲折发展阶段。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

国家非常重视敦煌石窟的保护,委派专家到莫高窟开展调查,提出抢救性加固石窟崖体和洞窟方案。对木构窟檐、栈道和崖体进行了全面修缮和加固,解决了洞窟坍塌的问题,有效制止了岩体裂隙发展,解决了洞窟上下4层之间的往来通道。

对一些濒临倾倒的彩塑和即将脱落的壁画进行了抢救性加固修复,封堵了王圆箓开挖的串洞。就治理莫高窟的风沙危害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逐步运用考古学、图像学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各项业务,在历史分期、洞窟断代、壁画识读、文献归类整理、艺术源流、石窟营建史、供养人题记摘录和校勘等方面开展敦煌学基础性研究,敦煌石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向前迈进了一步,为敦煌石窟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壁画临摹是这一时期的重点工作,部分临摹品于年在日本展出,为敦煌艺术走出去提供了可能,也让更多日本公众瞭解敦煌,加深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

▲工作人员在进行修复工作

▲5年9月30日,敦煌文物研究所全体員工合影

▲3年,莫高窟崖体加固工程设计人员

与敦煌文物研究所人员在施工现场

▲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员工清理窟区的积沙

▲年,敦煌文物研究所职工在榆林窟临摹

▲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在莫高窟第窟临摹

▲年,《中国敦煌艺术展》在日本东京、京都等地展出。

(四)敦煌研究院时期(-至今)

这一时期是敦煌石窟保护与研究全面繁荣时期。年,甘肃省决定,将敦煌文物研究所升格为敦煌研究院。在国家的重视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下,这一时期是敦煌石窟保护与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研究人员来到敦煌,献身于敦煌事业,敦煌石窟研究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开始研究壁画和彩塑病害机理、筛选保护修复材料及工艺,采用先进的保护理念保护石窟和壁画彩塑。

在莫高窟崖顶开展综合风沙治理工程,采用现代阻沙、固沙技术和防风林带建设,使窟区的流沙减少了70%。在重视莫高窟本体保护的同时,同样注重遗址周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景观环境的保护。

开始预防性保护的探索。敦煌石窟的数字化保护技术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已完成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处理与存储。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莫高精神

莫高精神是指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

代表人物有:

莫高窟的守护神——常书鸿

多年以前常书鸿毅然决然的来到大漠深处,将妻离子散的痛苦置诸身后,任风沙吹打着每一天的黎明和黄昏。不断的奔走呼吁,不断的招纳人才,不断地培养后进,不断的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不断的宣传和扩大影响。他把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都献给了莫高窟,献给了他从一而终的事业。他成了莫高窟当之无愧的守护神。

▲常书鸿

莫高窟的“一代宗师”——段文杰

这位被张大千先生临摹的壁画所感染、一路追随常书鸿先生来到莫高窟的天府才俊,也把自己六十多年的生命交给了莫高窟。就是在先生的组织、弘扬、推动和躬行之下,莫高窟的研究重心才由国外转到国内,敦煌才成了敦煌文化的研究中心。而先生的讲解、临摹、研究、发掘,都赋予了敦煌研究院一新的深度和高度,让他成了让后人膜拜的“一代宗师”。

▲段文杰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3年毕业于北大考古系的时代轿子,毅然投身到了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中来。在她开阔的视野和有力的推动中,莫高窟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保护和措施更加先进,交流的层面不断拓展,敦煌文物数字化保护的篇章全新开启。即便是今天,她依然坚守在莫高窟,续写着她的执着和热爱,她赢得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

王旭东

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水文地理与地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却背离了她的第一个水利工程师的梦想,也来到了莫高窟,把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也赋予了那一个个洞窟。并从文化的高度,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保护、研究、弘扬的理念,让莫高窟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新的角度和方向。

▲王旭东

赵声良

自小受父亲的薰陶,热爱美术绘画的赵声良,视敦煌石窟为艺术宝库,那时的他应该也未曾料到,他的一生将与敦煌文化、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作为一位云南人,赵声良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并没有留京或回家乡,而是直奔敦煌。年,赵声良赴日进修,两年后又先后在日本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年回国时,赵声良再次面临着一些看似更好的机会,但他又一次选择了敦煌。

▲赵声良

▲敦煌莫高窟第窟

“九色鹿本生故事”壁画

新闻文字|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南丽江

讲座图文|太原市文物局提供

内容有所删减

图文版权归原机构或作者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End

特约刊登

点击往期原创

霸国|晋阳古城.中国庞贝|祆神楼

云冈石窟佛眼回归|平陆商代方鼎往事

徐显秀蓝宝金戒.赫拉克勒斯|大康通宝.皇后悲剧

羊舌上的晋国|发现倗国|芮国虎妈|韩国劲弩之哀

63号墓秘密|三孔布和刺客高渐离|虞国:昏君黄昏

山西古代壁画|眩晕的山西古琉璃|《金瓶梅》与山西

山西珐华|山西王阎锡山日记|南涅水石刻.民间原力

蝴蝶结与太山唐代金棺|清凉寺玉器:暴力时代

废黜皇帝.海昏侯黄昏|土司王朝:太原青年雄心

刖人守囿:燕子奴隶|寂静鸣条岗:驯龙者宿命

唐晋|徐青藤|箭响马到陆浑戎|凤凰陨落顾炎武

山西浑源彝器往事|五台山金淳化元宝与大宋秘密

错金鸟篆铜戈.妖姬传奇|嵌玉琉璃带钩.魏文侯之叹

粟特人.葡萄酒|锦囊.波斯银币|大月氏人.造玻璃术

少林.资寿罗汉|契丹秘藏.应县木塔|巨碑沉陷.武则天

山西青铜名剑之一:干将今安在,少虡何煌煌

山西青铜名剑之二:晋吴铸铜兵,火焰生冷霜

山西青铜名剑之三:季子挂剑处,王侯尽北望

最后的戎狄:崛起清水河的战国第八雄成失落王国

最后的戎狄:太行铁血孤狼中山国的征服与被征服

最后的戎狄:一脚踏出的大墓宝库和中山国的灭亡

请按下面指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jx/89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