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科研管理打出组合拳,看科研

科技评价制度不尽合理、人才“帽子”数量名目繁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过细过死”……面对这些科研领域的现实问题,7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广大科研人员减负松绑。

这些措施将起到哪些作用?落地实施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今后科研怎么做、经费如何花?

一、精简科研项目申报:为科学家减负

《通知》指出,简化科研项目申报和过程管理,推行“材料一次报送”制度,合并财务验收和技术验收。“这样可以把科研人员从填写各种报表、审批、报销等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同时也让他们潜心科学研究,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导向。”中科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说。

如何让科研经费管理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让经费既“花好”、又“好花”,一直是一个难题。《通知》指出,赋予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建立健全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可以让科研人员更安心搞科研。”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杨国梁说,例如德国有专门的经费管理办公室,差旅经费由办公室直接打到宾馆,保障科研人员不出财务问题。与此同时,增加自主权也要放到制度的笼子里,严格监管。

天津大学副校长元英进也对此提出了建议,天津大学将尝试为重大项目配备财务秘书,解决科研工作者深受报表、报销等具体事务牵扯和困扰的问题,以专业化的助理队伍配合提升科研管理工作。

二、评价激励制度:以创新为导向

科技评价是科技活动的“指挥棒”,针对反应强烈的人才“帽子”问题,《通知》提到,切实精简人才“帽子”,开展科技人才计划申报查重工作,不得将人才“帽子”同物质利益直接挂钩。

《通知》指出,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问题集中清理。“科学研究不能只看论文分区和影响因子,也不能只看职称。”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小勇说,“我曾当过十年的副研究员,很多项目由于职称所限,根本无法申报。同时对于准确评价科研成果,不能只靠一个简短的会议,我认为需要看具体学科,例如基础研究可能要很长一个周期才能看到结果,应用研究就要让市场来说话。”

这归根结底是管理“一刀切”带来的问题。钟章队告诉记者:“这是管理当中的缺位、懒惰现象,单一指标执行起来很容易,但现在我们呼唤精细化和高效科学的评价体系。”

三、科研绩效评价:重质量、重结果

《通知》指出,实行科研项目绩效分类评价,加强项目关键环节考核,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项目调整、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

《通知》提出,目标导向类项目可在结束后2~3年内进行绩效跟踪评价,重点







































白殿疯病医院
白癜风症状图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jx/75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