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送读下乡培训农村语文教师的

内容摘要: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却严重缺失,语文教师自身对朗读的认识不够、朗读能力以及运用朗读于教学的能力不高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师范院校通过组织团队形式,开展以朗读能力的提升为核心的“送读下乡”培训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送读下乡”培训以朗读理论专题和课文朗读实训为主要内容,通过“四主四结合”的培训机制和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农村语文教师对朗读的认识,以及朗读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送读下乡”农村语文教师朗读“四主四结合”

“送读下乡”指的是师范院校面对农村教师开展的一项培训活动,即师范院校的培训团队深入到县(市、区)直接面对当地语文教师进行重在提升朗读能力的培训。作者自年起,作为晋中市“送读下乡”活动主训教师之一,迄今参与中小学语文教师朗读培训50多场(次),受训教师余名。在培训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化了对培训本身的认识。

一、农村语文教师渴望获得“送读下乡”培训

1.当下的语文教学呼唤着朗读的普遍运用

朗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广为人知,没有谁能够否定,而朗读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不被重视同样广为人知,一直深受诟病。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上,或者几乎不读,或者为读而读,随口一读;或者为考而记,为记而读,有声无情;或者不知其所为而读,表面热闹,声情游离,读,亦等同不读,甚至莫如不读……年,王尚文就曾指出“古人关于读的意义、作用、功能等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关于读的要求、要领、方法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好好借鉴。我们以为语文教学改革能否成功,语文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在语文教学方法方面一个重要的关键就是能否创造性继承这个优良传统”。①韩军年就发出了“琅琅书声,已别离中国语文课堂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了,应该回来了!祈愿,神州万平方公里,所有语文课堂,书声琅琅!”②时至今日,温儒敏痛陈《语文教学中常见的5种偏向》,有“教师讲得多,加上练习、做题和讨论又多,‘读’就被挤压了”。③王晓霞也指出“自年新课改启动至今,虽已过去了十余年,但语文课依然故我:还是以讲为本代替以读为本……”。④无疑,当下的语文教学更加急迫地呼唤着朗读的普遍运用。

2.当下的语文教师亟需朗读培训

本来非常重要的朗读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能被有效运用,原因很复杂,这里不去纠缠;而对于语文教师自身来说,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对朗读认识不深,二是自身朗读能力不高,三是对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心中无数,实践探索不足。客观的讲,高等师范院校对此是应该负有责任的。李海林基于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提出“语文教师必须接受诵读的专门训练⑤”。语文教师在高师培养期间,受到过专门的朗读训练吗?除却教师口语课程的关于朗读的一点可怜的内容(未必得到重视!),有多少高师面对未来的语文教师开设有独立的朗读学习一类的课程呢?未经过朗读专门训练的语文教师,面对必须重视和运用朗读的语文课堂,亟需职后进一步的朗读培训。

3.师范院校的教师应该担当农村教师的朗读培训

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应该有所作为,必须有所作为,至少在帮助语文教师解决对朗读的认识和帮助他们提高朗读能力方面大有可为。这是由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所决定的。服务社会首先要服务特定的社会领域,大学的专业应该服务社会的行业、产业,师范院校应该为基础教育提供直接服务。这也是师范院校可以做到的,师范院校的口语教师、普通话教师、汉语言文学诸多课程教师中有条件的教师完全可以组成有培训实力的教师团队。

就目前现状看,如果不能从在职语文教师的培训做起,则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恐遥遥无期,语文教学“以讲为本代替以读为本”“依然故我”的现状根本改观恐遥遥无期。

二、“送读下乡”培训农村教师的活动设计

1.“送读下乡”培训必须从提高朗读的认识入手

“送读下乡”培训首先要提高农村教师对朗读的认识。一是关于朗读之于语文教学的认识,解决“重视不重视”的问题;二是朗读能力的提升,解决“会不会”的问题;三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解决“用不用”的问题。认识是前提,运用是归宿,能力是重点。

关于朗读的认识,围绕“朗读是什么”展开。毋庸讳言,语文教师中广泛存在着对朗读的零认知、糊涂认知、错误认知。以对“朗读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文章念出来”的认识为例,何谓“有感情”、“有”谁的“感情”、“有”怎样的“感情”,或者说不清楚,或者说清楚了面对学生时却并未引导清楚,或者似乎引导清楚了,真正朗读起来却又重回窠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在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后还要详述:“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部分原因或许正在于此。⑥综合朗读学、阅读学、教学论各家理论,我们应该引导广大语文教师认同:朗读,是朗读者建立在生命意识之上的依据固有的文字语言,借助朗读技巧创造属于自己的有声语言的精神活动。⑦

2.“送读下乡”培训必须以朗读能力的提升为重点

“送读下乡”培训提高对于朗读的认识是前提,学会在实践中运用是归宿,但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必须以朗读能力的提升为重点。

能力的提升应该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就朗读理论而言,仅仅抱定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原因很简单,教师口语课程是面向教师教育各专业学生的公共专业类课程,其中有关朗读的内容并不是、事实上也不可能是指向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师。实践表明,以张颂《朗读学》为基础,结合阅读学理论,语文教学理论以及生动的语文教学实践结构朗读理论专题,并根据培训的实际效果不断进行适当的调整,效果是明显的。围绕能力的提升,主要内容包括:朗读目的的明确与实现,朗读与理解,朗读与具体感受之形象感受、逻辑感受,朗读技巧之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文体朗读理论例谈等等。这里有两点必须强调,一是务必引导参训教师重视朗读理论,避免使他们陷入“朗读只是技术活儿”的泥沼,否则会背离“送读下乡”改进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宏旨。同时,也只有在朗读理论指导下的朗读实训才会真正有效。二是虽则为理论培训,却要力避纯理论的灌输,理论观点要清晰,理论阐发要精要,更多地,务必要结合实际、结合案例展开研讨。

能力的提升应该通过具体篇目的实训而实现。实训的篇目宜以教材课文为主,一定要精心选编,使整个培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期取得理想效果。所选课文应兼顾年级、体裁、情感基调的类型等等,同时还要力求与朗读理论相应。例如,就着与朗读目的的明确与实现专题相应,小学可选《生命,生命》,初中可选《紫藤萝瀑布》;就着与朗读中的形象感受相应,小学可选《九寨沟》《槐乡五月》等,初中可选《绿》《济南的冬天》等;就着与朗读中的逻辑感受相应,小学可选《第一次抱母亲》,初中可选《沁园春·雪》……总之,实训课文的选编应该是科学的,丰富的,有效的。

3.“送读下乡”培训必须以朗读的运用为归宿

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运用朗读,但鉴于参训教师的普遍基础和培训时间的限制,培训实践中只能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例评介做引导,配合以进行体现朗读运用的课例设计,真正关于运用的深入,需留待“送读下乡”活动的延伸再做文章,更需广大参训教师培训结束后自主的,有组织的丰富实践。

三、“送读下乡”培训农村教师的“四主”机制

1.“送读下乡”应以地、市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

师范院校与当地基础教育的联系相对比较松散,而地、市教育行政部门与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联系以及业务领导、指导关系非常密切,“送读下乡”以地、市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可以保障其可行性。一个地、市的教育需要均衡发展,而一所师范院校的有效培训资源又是非常有限的,由师范院校和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直接联系难免失之于随意或无序,“送读下乡”以地、市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可以调控其有序性。

2.“送读下乡”应以地方(或驻当地)师范院校为主训单位

地方(或驻当地)师范院校应当主动担当,成为“送读下乡”的主训单位。这是师范教育主动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体现,也是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师范院校的中文系(文学院)应主动担当起组织、培养“送读下乡”团队的责任,承担语文教育专业(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任务的教师、承担教师口语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以及有志于朗读事业和基础教育语文教育的教师,都应积极主动地加入到“送读下乡”的团队中。同时要特别注意,虽则地方(或驻当地)师范院校为主训单位,但必须充分吸收、培养、使用来自基础教育语文教师中的老师,尤其是培训所在县(市、区)的老师承担一定的培训任务,这对于“送读下乡”的有效性、可持续性是十分重要的。实践证明,先行举办覆盖全地市的语文教师朗读高级研修班,培养来自一线的骨干教师可以为此提供有效支持。

3.“送读下乡”应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主办

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应是“送读下乡”的主办单位。这当然首先取决于其对当地教育发展的领导责任以及其对当地教育、学校、教师的领导与管辖权,但同时也只有他们也才更清楚本县(市、区)语文教师朗读能力的现状,更明了语文教师朗读培训的现实需求。在实际的培训中,培训班的组织与培训期间日常管理的任务事实上必须由他们完成,实践证明,通常情况下,由县(市、区)教育局的教研室或师资股,或设在教育局的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是行之有效的。

4.“送读下乡”应调动广大语文教师主动参训

调动广大语文教师主动参训对于“送读下乡”活动能够取得成效的道理不必多说,在实践中具体怎样调动,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在如前所述面向全市(区)的语文教师朗读高级研修班上,充分注重培养骨干——首先是重视朗读,坚信并宣传朗读之于语文教学、语文教育重要性的道理。二是特别注重理论培训的第一专题——关于“朗读是什么”的再认识,努力唤醒老师们对于朗读之于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参与朗读培训的主动性。

四、“送读下乡”培训农村教师的“四结合”模式

1.朗读理论专题与课文朗读实训结合

如前所述,“送读下乡”的内容,应当包括朗读理论和课文朗读实训两大块,且二者必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实际的培训中,一般可安排每日上午为理论专题,每日下午为课文朗读。下午实训的课文,既重点与上午的朗读理论相应,又务求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全面完成朗读训练。

2.大班培训与小班实训结合

理论专题采用大班培训,课文朗读实训以小班进行。分若干小班实训课文朗读,一则可以更多地面向每个教师进行辅导,二则可以借助检测,促进小班与小班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以利于培训质量的提高。

3.集体培训与个人自修结合

培训期间应提出并落实集体培训与个人自修结合。应要求参训教师“学而时习之”,课外反复朗读实训篇目,学员之间相互切磋交流。还应要求参训教师有意识地通过看书、网络学习等渠道,主动浏览关于朗读的理论、讨论,关于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理论、课例。

4.培训过程与培训检测汇报结合

培训的检测汇报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极大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在培训一开始就必须讲明培训要进行检测且说明检测的方式,这便是任务驱动。实践表明,在N个培训时段中划分出1个检测汇报的时段,可以取得“N-1N”的效应。在实际的培训中可以采用如下检测汇报方式:

A.以小班集体汇报课文朗读,班与班不得重复篇目;

B.每班选送最优秀参训教师汇报;

C.每班选送变化(进步)最大参训教师汇报;

D.现场“点将”汇报。

以小班集体汇报课文朗读,有利于激发小班与小班之间培训过程的良性竞争,有效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选送最优秀学员汇报,有利于促成小班教学教师对朗读水平较高参训教师的发现、培养以及对其引领作用的重视与发挥,同时激发小班内参训教师和参训教师之间的竞争。选送变化(进步)最大参训教师汇报,则体现着培训







































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初期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jx/7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