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的意思是“科学引文索引”,原本是一家国外科技情报机构创立的文献检索系统。因为只收录有较大影响力的基础研究论文,入选SCI由此成为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的一大荣耀。
大学四年时间里,一个大学生,一共发表了12篇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其中第一作者9篇,第二作者3篇)。这是很难做到的。可是,来自常熟理工学院的“科研小王子”做到了,他就是邹建华。
学霸是怎样炼成的?邹建华现在是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大四学生。大一刚入学,邹建华跟大多数同学一样,还没有明确的目标。直到第二学期加入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杨高文等指导老师的科研团队后,他才开始逐渐对科研产生兴趣。进入实验室初期,他没有做出什么出色的成果,这使他很受打击。大二下学期,他调整好心态,继续努力。
慢慢地,邹建华的实验思路越来越清晰,于是他便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实验中,几乎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贡献”给了实验室,甚至有时做实验做到晚上十点多。就这样,他逐渐步入科学实验的正轨,开始有了自己的科研想法。
当邹建华在实验上取得一定的成绩时,指导老师的一句“光会做还不行,会做不会写是很亏的”开启了邹建华的写作之路。邹建华说,一开始就是大量阅读英语文献。“当时读那些文献,很多词的专业解释一般在字典里都查不到,我需要花两小时甚至半天的时间弄懂一段字的段落,很累。”
第一篇论文被改了七遍年5月他在《德国无机化学与核化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第一作者文章《三个基于四唑羧酸配体的新颖钕配合物》,整篇文章的作图、英文写作虽说有老师指导,但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己,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那段时间,他上网找专业软件教程学习画图,读英、美、德研究者发表的论文,学习纯正的英文,整天只见他忙碌的身影。他表示:虽然这篇文章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过程很煎熬,但是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收获。“这篇文章交到老师那被改了七遍,就是通过这七遍,我体会到写文章要细心踏实的重要性。”
江苏省教育厅官微为邹建华点赞
学霸还是个“好学长”从第一篇论文之后,邹建华的创作热情就一发不可收拾。他不断搞科研,写文章,先后共发表了12篇高质量论文。通过不断地练习,他写文章的时间逐渐缩短,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据邹建华介绍,之前有过一篇文章,他与相关老师写了八个要点,投了稿但没能录用,之后才发现是因为文章太散,于是他建议将文章拆成两篇,抓住重点,最后两篇都发表了。“论文的写作要由面聚焦到一个点,这个点就是本文写作的创新之处。”
邹建华认为,一个人的进步是远远不够的,要带动实验室的成员一同进步。平时在实验室中,他能够与学弟学妹们打成一片,是一个“好学长”;同时,他用心地指导学弟学妹进行实验,是个“好老师”。当学弟学妹们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时,他能够及时指出并与他们探讨有效解决的方案。
作为实验室负责人,他经常召集实验室成员召开定期会议,强调实验室的安全与专业管理;还与老师一起不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学习、专题讲座。他希望能够带领学弟学妹一同进步,为自己心爱的实验室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来源:常熟新闻广播,记者高兰兰、通讯员邱莹瑛)
活动提示:“我为环保代言”常熟微声音公益行动启动,点击参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