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的发表,现已成为悄然成为了研究生复试的一项“附加分数”。
IMRD格式——小标题分别为Introduction(引言)、Methods(实验方法或研究方法)、Results(实验结果或研究结果)和Discussion(讨论)。
这是传统科研论文的写作必须的步骤。
今天小编要带大家了解的是第四部分Discussion,这部分内容其实是一个提炼、总结、升华的过程,在这里更应该体现出你的论文的深度、以及启发性的东西。但目前在国内的一些学报,这方面内容却不在成为重要的部分,被淡化或者被作者放弃,只把实验数据作为重点突出,导致现在的一些科研论文很难读出真正的作者本身于科研的“故事”。
数据固然是科研论文的重要指标,但作者在这方面的个人见解作为讨论出现也很重要,它代表的是作者对于此科研曾经、现在的状态以及对于未来的发展。科研论文的讨论部分一般遵循“金字塔”结构,从对具体的研究结果,拓展到更加宽广的地方。
1.根据实验结果,总结论文要点。
讨论要有逻辑、有证据(证据要真实的),不能以叙代论。
2.把实验结果和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这个比较主要在于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原因,这样能增加论文的学术性。
比如你用一种实验方法研究一种超导体,发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审稿人可能不大相信你的发现,因为这是一个缺乏旁证的、反常的发现。但如果你说文献中别人用别的实验方法(中子散射)也观察到同样的现象,那么审稿人就更容易相信你的研究结果。如果那位使用中子散射的研究者碰巧审到你的稿子,他看到你说你的实验结果和他的实验结果吻合,那么他认可你实验结果的可能性就更高。
如果你的实验结果和别人的实验结果不一致,也应如实陈述,并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不陈述、不讨论,那么审稿人读了论文后,也会把问题摆出来,让你“吃罚酒”。看到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别人的实验结果不一致,很可能你感到天都快塌下来了,但经过仔细对比、思考,你会看到一线“曙光”。好比说,别人开展实验用的样品是单晶,而你用的是多晶,样品不一样,结果也会有区别;你做催化实验用的是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而别人用的气体里面还含有杂质,反应条件不一样,结果也会有区别。
仅仅用“样品不一样”“实验条件不一样”来打圆场还不够,作者还可以讨论:为什么样品、实验条件不一样会引起实验结果的区别?在哪种情况下测得的数据更符合实际?作者这样分析、讨论,论文就会更有深度。
3.提及这个研究工作的潜在应用。
所谓潜在应用,就是作者的研究结果对别人、对科研、对行业、对社会有什么用。比如,有人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来制备一种纳米催化剂,且它的催化效果优于以传统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那么,这种新方法有望被推广应用于制备其他高性能催化剂。
4.指出本论文的局限性,表达后续研究的可能性。
简短指出自己研究工作的局限性。这能够提醒读者谨慎地看待本论文的结论,能向审稿人展示作者有自知之明,也起到“打补丁”的作用。如果作者在讨论部分没有提到论文的弱点,那么审稿人就会找出弱点,给论文“差评”,或者让作者补做实验。而如果作者事先在论文的讨论部分“打补丁”,那么审稿人就大概率不会太苛刻了。
注:本文非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