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正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恩提出“美国学校教育的平庸……更多的归因于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实践以及教师评价三者之间的不一致”,布鲁姆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试图解决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问题。
在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年版年修订)》提出,要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教学目标设计,或定位不准、重知识点轻达成度,学生被动学习,课堂评价方式单一等现象很常见,为了将发展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必须从最基础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层面着手进行改革。
“教-学-评一致性”研究指向有效教学,是用科学的思维解决“如何落实”“落实得怎样”的问题。立足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基于目标展开专业化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故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界定
“教-学-评一致性”: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它是基于目标展开的专业实践。三者的一致性,意味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师所教的内容、学生的学习策略与教师的指导策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运用与教师预设的目标均保持一致,意味着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把评价内容考虑进来,在教学过程中要持续获取学生关于目标达成的信息而做出教学决策,意味着所有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的测验与学生的所学内容都是一致的,所获得的学情信息都应参照预设的目标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形成反馈。
核心素养:是素养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成分,是人进一步成长的基础和可能,是人进一步成长的内核。个体在信息化,全球化,学习型的未来社会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情境,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品格与价值观念。抓住了核心素养也就抓住了立德树人的根本,抓住了教育的根本。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抓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正确地引领学科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地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
实践研究:以统编语文必修教材为例,将素养课程化。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布卢姆等人创建教育目标分类学,试图建立目标与测验(终结性评价)的一致性;上世纪70年代,他创立“掌握学习”教学模式,采取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以班级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提供学生所需要的个别帮助和额外的学习时间,倡导教学评价贯串于教学过程,试图解决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问题,但教师没有能力把握“清晰的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来自哪里”;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国家教育及课程标准的纷纷出台,一系列“基于标准、追求质量”的改革措施陆续登场,教师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所做的一切全都是为了落实代表教育质量的国家标准,应知道学生“真正学会了什么”。
在国内,虽然有崔允漷、邵朝友、王蔷等高校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理论论证分析,但是少有“教-学-评一致性”的学科课堂教学实例呈现;虽然有化学、思政等学科与“教-学-评一致性”的融合研究,但是语文学科少有涉及,且在高中学段,湖北于年秋刚刚启用统编版语文教材,所以关于高中语文学段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研究,特别是在“三新”背景下对县域高中语文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重点
(一)研究的内容
研究学生,把握学情。明确目的地,即“学生应该到哪里”;了解位置坐标,即“学生在哪里”;依据当前位置拟定下一步决策,即“学生当前状态与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什么差距,如何更好地弥合这种差距”;
研读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年版年修订)》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考试评价》。理解透彻课改精神,准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分解一学年、一学期、一单元、一课时的具体、情境化、可操作的教-学-评目标链;
确定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策略,设计教学活动,汇编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实践案例。
(二)研究的重点
找出课堂上难以达成“教-学-评一致性”的制约因素,破解困境,阐释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视域下的课堂教学理念,帮助教师掌握操作要领,帮助学生“学会、明白”。
五、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一)研究的意义
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推动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促进语文学科育人目标有效落地;
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引导教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