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ldquo重器rdquo

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是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我国科研水平、尤其是基础研究能力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据《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研究现状的知识图谱分析》一文介绍,目前我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中,主要包括(试点)国家实验室、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等。

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虽名称相似,但其实不尽相同。

哪些高校手握科研“重器”?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以中科院各研究所、重点大学为主体,因此也是各高校的科研“重器”。高校所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在学科领域的科研实力。

哪几所高校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多?都在“双一流”大学吗?软科(ID:zuihaodaxue)此次为大家梳理这些实验室的分布。

(试点)国家实验室的高校分布

国家实验室是以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竞争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国家级科研机构。相比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的含金量最高。

年起,根据国家科技发展需求,我国开始建设首批国家实验室。其中,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也是批准建设的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

年起,科学技术部陆续批准了多个国家实验室的试点。根据科学技术部《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截至年底,共有7个试点国家实验室,除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正式获批外,其他试点的国家实验室仍处于筹建状态。

年11月,科学技术部发文《关于批准组建北京分子科学等6个国家研究中心的通知》,其余6个试点国家实验室转为国家研究中心。

图源:科学技术部

(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中均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顶尖名校,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例如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中的中国海洋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的海洋科学和水产学科获得A+,学科实力相当雄厚。

国家实验室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有着引领地位,代表国家水平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高校能成为国家实验室的依托单位,说明该校在该领域中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校分布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具备先进科研装备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

根据科学技术部在年5月公布的《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截至年底我国共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包括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有个实验室依托高校建设,分布在75所高校中。

据统计,截至年底,拥有独立和共建(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按参与建设单位各有一个计)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最多的高校为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均有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在5个及以上的高校还有北京大学(8个)、南京大学(7个)、上海交通大学(6个)、复旦大学(5个)、西安交通大学(5个)、吉林大学(5个)、和武汉大学(5个)。

独立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多的高校为浙江大学(7个),其次是清华大学(6个)和南京大学(6个)。

值得注意的是,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校并非全为“双一流”,其中还有8所“双非”高校。

这8个实验室中,除了“亚热带农业生物”实验室是由华南农业大学和广西大学共建,其他7个都是分别由一所高校独立建设的。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依靠自身力量脱颖而出,意味着这些高校在该领域的实力不容小觑。此外,这些实验室的负责人也多为该学科领域领军人物甚至学术泰斗,如广州医科大学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在此次新冠“抗疫”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钟南山院士。这也从另一侧面显示了高校在该学科方面的人才建设水平。

自年起,并没有太多新增批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年11月,科学技术部发文《关于批准建设媒体融合与传播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中国传媒大学批准建设“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

图源:科学技术部

年4月20日,北京大学和新华社展开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建“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国家实验室的高校分布

据软科(ID:zuihaodaxue)不完全统计,截至年5月,获批建设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已经超过50家。

年4月20日,科技部基础司和贵州省科技厅在北京共同组织专家对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实施方案成功通过专家论证。

年4月23日,受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委托,山西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中北大学省部共建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实施方案也成功通过评审,专家组建议科技部将该实验室纳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序列,并启动实验室相关建设。

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校也并非均是“双一流”高校,多为在某个学科领域突出的“双非”强校,如有“第一军医传统血脉”之称的南方医科大学、以有色金属为传统特色的昆明理工大学、眼视光学闻名全国的温州医科大学等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这些”双非“强校冲击“双一流”建设高校、冲击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依托。

除此之外可以看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布局于中西部地区和国家科研基地建设相对薄弱地区,在东部地区有适当布局。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聚集高水平人才和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的“国家队”

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仅是高校的科研“重器”,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年,科技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年,基本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布局合理、引领发展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实验室经优化调整和新建,数量稳中有增,总量保持在个左右……到年,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全面建成,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

图源:科学技术部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年重点任务当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被列为八大重点任务之首。科技部相关人员提出,以国家战略任务为依托,需要加大鼓励基础研究投入,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水平和科研产出关乎中国这艘巨轮的科技创新引擎能转得多快。

例如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为我国探月工程研制了多种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及构件,并成功应用于“玉兔号”月球车的移动分系统和“嫦娥三号”光学系统,助力我国航天科技发展。

图源: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一直致力于为我国纺织染料行业由生产大国向强国转变而创新奋斗,开拓性能更为优异、可清洁生产和应用的结构生色材料。

放眼全球,一些依托世界顶尖名校建设的、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著名实验室亦是对国家的科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实验室往往代表了世界前沿基础研究的最高水平,诞生了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创新成果。

例如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第一个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科学实验室,催生了大量足以影响人类进步的重要科学成果,包括发现电子、中子、发现原子核的结构、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和x光的散射等等。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早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jx/118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