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底开始,美国多个州爆发大肠杆菌食物中毒事件,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在内的15个州均有病例报告,部分患者因肾衰竭症状住院治疗。而导致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是——被大肠杆菌污染的罗马生菜[1]。
本次作恶的O:H7菌株仅仅是大肠杆菌家族中的一个“败类”,绝大多数时候,大肠杆菌都在兢兢业业地为人类服务。“E.coli”的名字登上了三百万篇论文,多次助攻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一年创造几千亿美元的经济收益。讲真,我们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是万能的大肠杆菌办不到的!
凯撒沙拉中的明星——罗马生菜,还能让人放心吃吗?
图片来源:Wikipedia
撰文迦陵频伽
编辑戚译引
翻阅世界卫生组织(WHO)及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网站,你会发现大肠杆菌是食物中毒事件中的常客,经常污染生菜、即食沙拉及牛肉制品[2,3]。
大肠杆菌最初由德国儿科医生西奥多·埃舍里奇(TheodorEscherich)于年在健康幼儿的粪便里发现,被命名为Escherichiacoli[4],简称E.coli。它们生活在温血动物的大肠中,所以大肠杆菌污染就是人、牛、羊等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了食物(此处应有呕吐表情)。
大部分的大肠杆菌菌株无害,它和其他兼性厌氧菌占据了肠道菌群的0.9%[16],可以说是个“小透明”。而引发食物中毒的主要是O:H7及O:H4,它们会产生志贺毒素(Shigatoxin),破坏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状腹泻等肠道出血症状。少数患者并发溶血性尿毒症,可能恶化为急性肾衰竭,甚至死亡[5]。
低温电镜下放大了1万倍的大肠杆菌。
图片来源:Wikipedia
但你知道吗?这些小小的微型杀手同时也是个一年赚上几千亿美元,并且多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明星微生物。大肠杆菌皮实好养活,而且在实验室条件下大约20分钟就能扩增一倍,很快成为细菌中的“小白鼠”。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全世界的科学家用它们做了无数的实验,得到了不少惊人的科学发现。在GoogleScholar搜索“E.coli”,能找到超过三百万篇论文!
E.coli的诺奖之路
E.coli带来的第一个惊喜就是它们的“性生活”。一直以来,细菌的繁殖被认为是无性的,通过细胞分裂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但在上世纪50年代,爱德华·塔特姆(EdwardTatum)和约书亚·莱德伯格(JoshuaLederberg)发现了E.coli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原来——细菌也有性生活(嘘)。
塔特姆和莱德伯格使用化学物质诱导突变的E.coliK12菌株丧失了在肠道生存的能力,但能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生长。接下来他们观察发现,细菌竟然能将遗传物质从一个细菌传到另一个细菌,而且还讲究“礼尚往来”。带有菌毛(pilus)的细菌同时也带有一个DNA质粒(Fplasmid),游离于基因组DNA之外。这样的细菌会利用菌毛和不带有质粒的细菌连结形成融合通道,DNA质粒的其中一链经由通道转移至另一个细菌,然后在DNA复制酶的作用下合成互补链。最后,接受了DNA质粒的细菌也长出菌毛[6],成为新的质粒供应方。
E.coli的“性”福生活,了解一下。
图片来源:Wikipedia
由于这项发现,塔特姆和莱德伯格于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只是E.coli光荣“科研生涯”的开始。
接下来,瑞士微生物学家维尔纳·阿尔伯(WernerArber)发现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有其限制性,即噬菌体可以感染某个菌株,但不能感染另一个菌株。经过进一步研究,他发现在噬菌体抗性菌株中,核酸酶会切碎噬菌体DNA;而在易感菌株中的噬菌体DNA经过修饰酶的修饰,不会被核酸酶切碎。这些核酸酶具有切割位点序列特异性,能辨识“回文”的序列(即DNA双链5′至3′均为同一序列,例如EcoRI辨识的序列为GAATTC)[7],被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阿尔伯等人因发现DNA限制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上的应用共同获得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随后,美国生化学家保罗·伯格(PaulBerg)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技术构建出第一个猿猴病毒40(SV40)和E.coli质粒融合的重组DNA质粒,这项新技术让伯格与另外两位奠定核酸测序技术的科学家沃尔特·吉尔伯特(WalterGilbert)及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Sanger)于年一起获得诺贝尔化学奖[8],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大门从此开启。
构建重组DNA质粒的过程。当年的诺奖技术如今已经成为每个分子生物实验室必备的基础技能。(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