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一则关于“本科生该不该发表论文”的热搜在网上引发讨论,起因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蔡昉建议,“立即纠正大学发展中的一个错误导向,取消对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发表论文的规定”。
“学生应以真正学习基础课程,打扎理论和实验的功底为主,在学生的基本知识还没学完的时候,写论文不应该是他的问题。”
这与年中科院院士谈论的“学校不应过于强调发表SCI论文的数量,不重视质量和贡献”的言论不谋而合。
这位院士就是著名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德滋。
王德滋
结缘地质学
01
年6月27日,王德滋生于江苏泰兴。
年,王德滋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央大学地质系。选择地质专业,主要受两位地质学家丁文江和谢家荣的影响。
丁文江是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成功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地质教育机构——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地质调查机构(也是中国最早的科学研究机构)——地质调查所,他还在动物学、考古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代科技文献整理等领域都有不俗的贡献。
王德滋在知晓同乡前辈丁文江的事迹后,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他萌发了一个心愿:“要像丁文江那样,做一名出色的地质工作者。”
谢家荣是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他对中国煤岩学、经济地质学和陨石学等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在燃料矿产及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及找矿方法上论述颇丰。他曾出版《地质学》一书,正是这本书坚定了王德滋学习地质科学的决心。
王德滋大学期间留影
教学相长,站稳讲台
02
新中国成立后,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毕业后,王德滋留校任助教工作。
年秋,由于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系主任徐克勤安排王德滋讲授“岩石学”课程,年仅26岁的他只能“赶鸭子上架”。
为讲好课程,他给自己定下规矩“给人一杯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白天上课,晚上给学生辅导。
学生黄崇轲被王德滋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还专门为他写了一篇报道《深受学生爱戴的王德滋助教》,被《南京大学校报》刊登。
王德滋被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授予“优秀研究生教师”称号
年,正处于“两弹”研制时期,为响应国家需求,特别是和平利用原子能(即核能)的需求,南京大学成立了四个专业,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生物物理和放射地质专业,其中放射地质专业创办的任务落在了王德滋肩上。
南京大学地质系从全系抽调学生组成三个班,由王德滋带领三位青年教师,承担各门课程的教材建设,课堂讲授、野外实习和论文指导等工作。
一无教师、二无学生、三无仪器设备、四无教材,他们在“零”起点的背景下,培养我国核能专业人才。
年底,苏联在上海举办“和平利用原子能展览”,王德滋带队前往参观学习。由于没有铀矿地质的翻译资料,学员们听课异常困难,于是王德滋与同事白天听课,晚上翻译讲稿,第二天印发给全体学员。
年春,展览结束后,展馆赠送给他们一部分铀矿标本,仪器和资料。
指导研究生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岩石薄片
扎实科研,“登山必到峰顶”
03
宁镇山脉是中国早期地质工作的发祥地之一,王德滋在查看宁镇山脉的资料时发现,该区的煌斑岩研究的资料较少,于是他决定自己动手,获取第一手资料。
王德滋
他十分认同地质学界前辈丁文江的名言“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平时教学没时间,王德滋就利用周末时间进行野外调查取样工作。
带着水壶和干粮,王德滋乘坐最早一班的火车去工作地点,下车后步行十几公里到达山区,一边观察,一边采集标本,晚上又背着几十斤重的岩石标本乘最晚一班火车回家。
野外考察
就这样,他又利用节假日和周末的时间进行室内工作,持续进行薄片观察、样品分析和理论研究,对各类煌斑岩的化学成分、矿物特点、形成地质条件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完成《江苏高资下蜀煌斑岩之研究》一文,年刊登在《南京大学学报》上。
王德滋(右一)与徐克勤(右二)、孙鼐(左一)、季寿元(右五)、胡受奚(右三)等在苏州天平山考察花岗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王德滋在进行花岗岩研究时,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火山岩研究。
年,王德滋在浙江莫干山调查研究中发现,莫干山顶为火山岩,山麓为花岗岩,沿途未见花岗岩与火山岩明显的接触界限,而是出现逐渐过渡状态,这与传统观点认为的花岗岩与火山岩会产生明显界限不同。王德滋由此推测或许和它们成因相同有关。
王德滋与周金城研究浙江桐庐次火山花岗岩
带着这个疑问,王德滋带着研究生在浙江的一个火山盆地进行深入的调查,通过对火山岩和花岗岩的同位素年龄以及物质来源研究,他们发现二者在时间、空间和物质来源方面基本一致,这与王德滋的推测完全吻合。他们将其称为“时、空、源一致性”,提出花岗岩是火山机构的“根”,二者属于同一岩浆系统。
这种一致性就把火山岩和花岗岩联系起来了,王德滋把它叫做“自碎火山-侵入岩”“次火山花岗岩”,这是他在国内首次提出的新理念。将花岗岩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更新的境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对许多金属矿床的探测有指导意义。
王德滋(左二)与外国专家在安徽黄山考察花岗岩
除此之外,王德滋在国内还首次发现S型火山岩。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他发现江西相山向东一直延伸到浙江的衢州附近,是一条富铀的S型火山岩带,这是我国首次发现S型的火山岩带,突破了外界认为中国没有S型火山岩的片面观点。
王德滋在江西考察S型火山岩
科普教育,义不容辞
04
进入二十一世纪,考虑到年事已高,王德滋从学术第一线逐渐向第二线转移,从事科普教育工作。他说:“从事科普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义不容辞。”
他从地质科学的角度向社会大众普及地学知识,包括地球的结构、历史、地震、火山、矿产以及全球变化和环境保护等知识。他的讲座还被录成视频放在网站上,突破了地点的限制,进一步扩大了受益群体。
王德滋院士寄语地球科学学院全体同学,图片源于南大地科
对于同一个报告题目针对不同的听众,王德滋会进行各有所侧重的讲解。对中学生做科普,他侧重于对自然科学内在规律的介绍,对普通市民做科普,他侧重从日常小事讲起,选择人们周围接触到的事物进行介绍。讲解深入浅出,深受大众欢迎。
如今,已九十二岁高龄的王德滋历经风雨沧桑仍在努力工作,为年轻地质科研人员树立了榜样,他的一言一行就是鞭策后辈不断前进的动力!
王德滋
(.6-)
著名岩石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岩石学研究领域主要带头人之一
参考资料:
[1]《王德滋:山石磊落自成岩》,王运来,李运庆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以知识回报社会》,中国科学院《学部通讯》
[3]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除备注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