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s://m-mip.39.net/fitness/mipso_5154126.html<
原创大象公会Elephantia大象公会
三十年来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科研,又到了十字路口。
文|朱不换
5月29日,知名生物学界打假人士Bik爆料,江苏、河南、福建、辽宁、医院医生的科研论文涉嫌学术不端、数据雷同。中国SCI论文组团涉假的问题,又一次浮出水面。
回首望去,今年已是SCI收录指标进入中国高校的第三十年。如今,SCI(科学引文索引)在中国科研界已无处不在。中国的SCI论文数量从寥寥无几,增加到了全球第二。另一方面,SCI论文灌水、造假也层出不穷。今年2月,中国教育部和科技部已发布通知,针对科研评价中的SCI论文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要求矫正。
SCI收录和影响因子、H指数等文献计量标准进入中国,如今已非议甚多。但它到底怎样影响了中国学术,及其评价体制?
这要从SCI到来之前中国学术的状态说起。
打开国门的困惑
年代起,「又红又专」曾是高校学术评价的统一标准。「黑而不红」或「只专不红」的学者,其学术生涯和观点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高等学校必须继续努力培养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管红,而且要管专。红与专应该是统一的,只专不红,只红不专,都是不对的。高等学校师生的红,不但应该表现在政治思想方面,而且应该表现在他们教学和学习的实际行动中。
·年颁布的《高教六十条》详细规定了对教师「又红又专」的要求
经历了全面学苏联和独立自主时代的波折,年代起,国门渐开,从外国学习先进知识成为中国学界最重要的任务。
但由于缺乏国际同行的交流和评价,当时的中国对世界学术研究的基本格局和前沿基本是两眼抹黑,一些在国际上广受批评的非主流观点,便可以通过特殊渠道成为中国该领域的主导观点,进而影响重大决策。
例如年,一名中国控制论专家去欧洲访学期间,与荷兰教授奥尔斯德探讨如何用控制论模型影响人口时,接触到了《增长的极限》等环境悲观主义理论。
这些理论认为,随着人口扩张和资源萎缩,人类文明将遭遇灭顶之灾。尽管这类模型在欧美已饱受经济学和社会学界的批评,却被当时的中国学者视为宝贵的新知。
回国后,这些专家调研撰写了《中国人口百年预测报告》等论文,预测如果不控制生育趋势,中国人口到年将高达40亿。这些研究报告通过个人推荐和行政渠道,进入中央计划生育决策者的视野,成为一胎化计划生育的理论火药,推动了此后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
·一本极大改变了当代中国的书·年人口论文《从食品资源看我国现代化后所能养育的最高人口数》预测,中国的适度人口应为7亿以下另一个非主流研究在中国受到不成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