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清华大学建校周年,落实“三位一体”育人理念,切实“传承清华精神、汇聚清华力量、展现奋进姿态、服务民族复兴、凝练办学理念、引领未来发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地学系研团响应校研团号召,以“百年正风华,闻道百十载”为主题,开展校友访谈社会实践专项。本次访谈的课题组为地学系林岩銮老师“立德树人”特色课题组。
校友简介
董文浩,清华大学地学系级博士生。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球流体动力学实验室(NOAA/GFDL)博士后;
秦怡,清华大学地学系级博士生。现任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博士后;
王彦,清华大学地学系级硕士生。现就职于西安市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科研岗。
求学经历篇
进入课题组
偶然机缘遇见
董文浩师兄是林岩銮老师课题组的第一个学生,博士招生面试时林老师身在国外,因此他一开始没有固定的研究方向,前两年一直参加地学系王斌老师课题组和罗勇老师课题组组会,从事模式评估。从三年级开始和林老师一起研究我国西部地区降水变化;王彦师姐也经历过研究方向的转变,第一年从事的是气候模式修改之类的工作,每两星期进行远程文献阅读的汇报,当原导师出国后,师姐转到林老师课题组,开始了“暴风足迹”的研究。林老师组的许多学生都经历过转专业或方向。董文浩师兄的本科专业是水利水电工程,对研究模式并不熟悉,如Linux操作系统之前都没有接触过,于是就需要在短时间内需要花大量精力去钻研,经历1到2年的蛰伏期去适应这种转变。
秦怡师姐也是因为机缘巧合进了林老师组。进组后通过与林老师的交流和相处,慢慢找到了自己感兴趣并擅长的科研方向——“云宏物理方案的开发和改进”。老师的充分信任和各种各样锻炼机会,让她有机会在多个方向上不断探索。师姐从三年级开始逐步加入地学系的模式发展,从前期跟着林老师学习如何跑模式,到后期慢慢深入模式的具体内容,并和其他同学合作。整个过程虽然时常出现困难,但也积累了经验,学到了很多知识。
导师印象
兴趣热情积极自由
在董文浩师兄看来,林老师对他的影响很大,林老师信任组内的学生,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去钻研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不会强求结果或不满意于学生换方向,但林老师常会给学生发一些与其研究领域相关的新文献,从而让学生学到新知识,形成一种正向反馈。老师会在学生真正遇到难题如写作瓶颈时站出来帮忙,但如果你问他“我的研究方式是什么?”这类的问题,他一般是不会回答的。王彦师姐也谈到林老师更喜欢学生自己找到兴趣点,他认为这样才可以真正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能力,并将科研做好。秦怡师姐也表示林老师非常鼓励同学们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和跳出自己的圈子、看看别人在做什么,培养广泛的兴趣,为之后拓宽科研方向、学习新事物奠定基础,老师对科学研究的热情极大地鼓舞了她。
科研上,董文浩师兄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组会汇报,会上有其他老师参与。虽然他提前把汇报内容给林老师看过一遍,但最后汇报的效果不是很好,林老师比较严厉地告诉他“Youcandobetter!”,这让师兄增加了紧迫感,并化为动力,以后对报告或展示等都会更认真对待。而对于王彦师姐来说,印象最深的则是一封一直保存在邮箱里,写着“Goodjob!”的邮件,因为林老师之前都会对师姐的工作总结类的邮件进行许多提问和评论,偶然收到一份肯定的邮件就会特别令人开心。
集体印象
合作交流你追我赶共同进步
董文浩师兄于年入学,那时地学系还没有研究生会,但同学们自己会组织一些活动,师兄是体育类的负责人。当时地学系成立了乒乓球、游泳、羽毛球和篮球等俱乐部,虽然有时因为时间不固定,辛苦预定的运动场地没有人来参加活动,让师兄觉得有些心累,但体育活动也磨练了意志、培养了责任意识、释放了工作和学习中的压力,常在一起运动的小伙伴们渐渐凝聚成一个有爱的团体,也为后来地学系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打下了良好基础。
地学系班集体给王彦师姐的印象就是同学们都很优秀,也很努力,有一种很强的推动力,让自己不敢懈怠。师姐曾任一年的组织委员,组织过一些主题教育活动,但因为同学们的专业方向差别较大或活动偏理论,大家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建议之后可以举办室外、走出校园的活动,同学们会更愿意参与。
秦怡师姐没有担任过学生工作,但和课题组同学之间的交流令她印象深刻。因为大家的研究兴趣差别较大,有时可以跳出自己研究的天地。比如师姐研究气候模式,通常是在改代码、做实验,一直如此会觉得枯燥,但组里有同学研究青藏高原降水、台风等,他们通过画图比较直观地展示成果,很多时候看他们的研究结果,就会从自己思考模式的角度考虑如何将它们包含进来,潜移默化中对个人思考科学问题的方式有较大影响。年师姐曾去无锡超算中心和团队一起集中发展气候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师姐看到了各个同学的不同长处,学习到他们规划安排和与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了解了耦合模式和其他分量模式的运行,对之后的科研和学习计划都有很大的影响。秦怡师姐也觉得,地学系的老师和同学们营造的整体氛围是特别积极向上,无论是做科研或其他事情,都愿意为自己想做的事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激励着师姐付出许多时光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秦怡师姐印象较深的一门课是林老师开设的《高等天气和大气环流》,每年去听,且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另一门课是Jonathon开设的《ClimateDynamics》,课上大家一起阅读IsaacHeld的blog,其中很多前沿的科学问题,虽然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有时候也不太懂,但一方面能锻炼英语能力,另一方面能和老师同学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促进对前沿问题的跟进和思考,师姐非常喜欢这种上课形式。
事业发展篇
工作感悟
踏实兴趣未雨绸缪扬长避短
秦怡师姐毕业前曾和林老师多次讨论过之后的发展,最终在考虑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后,还是决定出国进一步学习,应聘了博士后岗位,整个过程还比较顺利。师姐说:“现在想来觉得很大程度得益于老师在博士期间让我充分接触气候模式,放手让我做了很多尝试,参与到了地学系模式的开发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能力最终也和自己应聘的博士后岗位比较匹配,所以才能顺利拿到offer。从我个人来说,我会觉得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认真钻研,保持积极学习的态度,终还是会有所收获”。
而王彦师姐对找到自己擅长而不仅仅是喜欢的职业感受较深。师姐有两段工作经历,第一段是年7月硕士毕业后参加了选调生,但工作半年后,师姐觉得这份工作需要处理一些较复杂的人际关系,自己不太擅长,因此于年辞职,来到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科研岗,开始从事业务处理和技术类的工作。所以师姐建议在校生们提前做一定的准备,如果毕业后想进入政府部门,可以平时多参加一些院系或学校学生会的工作,提前感受和判断自己是否擅长;如果毕业后想从事与专业相关的或技术类的工作,如大气科学专业的同学可以去互联网、保险或其他相关公司实习3-4个月,掌握了相关技能,研究方向与工作需求相关,就容易找到心怡的工作。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也很重要。
董文浩师兄谈到在国外做科研的感受,是大家比较重视基础,喜欢以小见大,从点出发再慢慢扩展研究范围,所以国外的博士生不太担心更改研究方向,因为他们掌握了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论,掌握了方法的情况下,所有的科学问题几乎一样。师兄建议以后想继续从事科研的同学,尽量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果你对某个课题组感兴趣,那么就可以去找他们的研究方向并按照这个方向去做,提前准备这一点和找工作是类同的。
母校影响
资源勇敢行胜于言
毕业后,回望母校给校友们带来的最独特的地方与对个人发展的影响,王彦师姐表示清华为同学们找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最终个人能力与工作需求是否相匹配,才是工作是否合适的决定性因素。清华为大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如何取舍也是一门学问,同学们需要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并好好利用。如林老师请过一位法国人来地学系做访问学者,大约3-4个月,师姐鼓起勇气找这位外国人吃饭、交流、讨论学术问题,感觉口语有了第一次较大的进步。所以大家要抓住在校时的机会,多和国外的同学交流,可以了解到他所在的课题组或机构的大致情况,对以后出国做博士后可能有帮助,同时可以极大地锻炼口语,查漏补缺,增强与外国人交流的自信。
秦怡师姐觉得从大方面来讲,清华的平台提供了最好的软硬件资源。尤其是做气候模式研究的,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依托于大规模的超级计算机。如果不是在清华这样的环境,很难想象自己博士阶段的模式开发和改进工作可以顺利完成。同时,清华的老师们都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在师姐攻读博士的5年期间,上的各种课程都立足于当前最新的研究方向和难点问题,因而才能够让她了解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什么,应该向什么方向努力。老师们用他们的言行告诉同学要立志高远,做一流的工作,走向世界,并且鼓励大家也一样可以做到。
董文浩师兄则觉得,清华告诉他的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行胜于言。认真做事就好,不必多说。
职业与行业发展
过程价值服务理解
董文浩师兄谈到,虽然有人说“大气科学”这个研究方向是“天坑”,但他觉得它很有趣,林老师常提到小朋友是有最多问题的,小朋友喜欢问“为什么”。对师兄来说也一样,把一个过程的来龙去脉弄明白,就会觉得它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师兄对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暂不能下定论,但他觉得无论是“天气”或“气候”研究,都很有价值。王彦师姐也赞同这个观点,大气及相关专业,在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有增长趋势的现在和未来,在大气模型的预报和机理改进等方面,可以为互联网、保险、再保险公司等提供有力的科学服务,造福于社会。
秦怡师姐现在是博士后阶段,之后可能会寻找科研岗位或教职。在师姐相对熟悉的气候模式等研究方面,世界各国目前积极发展气候模式,气候研究方面也对它有较强的依赖,因此有应用或者开发气候模式的能力对于未来职业发展有一定优势。同时,师姐认为过度依赖模式模拟结果而不能够理解过程也是相关研究的瓶颈之一,如何能够在应用模式的同时从模式中学习如何理解真实的气候变化,也至关重要。
莘莘学子寄语篇
读研积累
基础不确定性心态合作
秦怡师姐觉得有以下三点相对比较重要,希望对师弟师妹们有所帮助:第一是打好科研基础,多做尝试,认真做好手头的工作,读研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读文献、写代码等过程中反复,有时试验尝试了很多次可能结果都不太好,这个时候就不要太在意结果;第二是学会面对不确定性,或者是学习如何与不确定性相处。因为科研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确定性的答案,而是在反复地琢磨中前行。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的实验结果和猜想可能并不一致,或者是效果并不好,如何在这些所谓昏暗的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态,坚持寻求解决方法或者换个角度看待问题,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合作和沟通表达能力。许多工作并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要学着与其他人讨论和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有助于推进工作。
王彦师姐建议大家提前准备,无论是继续做科研还是直接就业,提前准备可以让自己少一些迷茫,多一份充实。英语学习很重要,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大家要多学习和交流,提高的英语能力。董文浩师兄也表示,提早准备,或者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和他人建立一定的联系,都是很重要的,而且国外的博士生之所以在改变研究方向的过程中比我们可能要顺利一些,是因为他们可以很快判断去找谁帮忙,并找到相应的资源,而不是他们的科研水平比我们强。知道在何时、何地、找何人、做何事是很重要的能力。具体而言,师兄建议同学们在读研期间有一到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每天一起吃饭或运动时和你讨论科研问题,潜移默化会给自己理解科学问题带来很大帮助。
毕业流向
擅长兴趣适合自己贡献
对于大家毕业后的去向,秦怡师姐觉得每个人有自己擅长的、喜爱的工作。如果能够从事自己擅长且喜爱的职业,在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和人民有所贡献,都是好的。董文浩师兄表示兴趣最关键,王彦师姐则提醒大家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
母校祝福与建议
校友工作
关心返校城市
师兄师姐们都非常感谢系里去年校友活动日的关心,收到了一个小册子和一个精美的纪念笔筒,希望这样的关心以后也有。王彦师姐希望疫情好转后能返校见一见大家,并建议在校友们比较集中的城市,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见面活动。
院系期待
本科生气候变化基础课
董文浩师兄谈到如果地学系开始招本科生,可能会有更蓬勃的发展。另外,建议可以开一些关于“climatechange(气候变化)”的基础课,一方面扩大地学系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当前许多人对气候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