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伯埙自由探索而不强求,培育科研梦的种子

白癜风学术研讨会 http://news.39.net/bjzkhbzy/200718/8048375.html

VOL.

编者按:近期,复旦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为迎接建党百年组织开展毕业季主题教育活动。4月上旬,复旦大学届本科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工作正式启动,面向所有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岗位上积极探索、成效显著的老师开放参评,经各院系学生推选、组织推荐,全校共产生31位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候选人。在接下来的一周多的时间里,“复旦卿云歌”将集中展示候选老师的育人事迹,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复旦“好老师”们为学、为事、为人的风范,铭记师恩、不懈奋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候选人——生命科学学院鲁伯埙老师的育人事迹。

全文字

阅读约需10分钟

鲁伯埙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鲁伯埙,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年至年任诺华制药总裁博士后。年10月起在复旦大学开展独立科研工作,致力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研究,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尖期刊如《Nature》、《NatureNeuroscience》、《NatureChemicalBiology》、《Brain》等发表近30篇科研论文,其《Nature》论文因其开拓性贡献,入选了《Nature》年度十大杰出论文。

鲁伯埙老师在专业领域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国家杰青、优青、中英牛顿高级学者等人才项目,并荣获教育部青年科学奖、科学探索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吴瑞纪念基金会“顾孝诚讲座奖”、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等。在立德树人方面也表现突出,先后获得复旦大学“钟扬式好老师”称号、复旦大学五四青年奖章、上海市民盟“科技之星”等荣誉。

鲁伯埙老师参与开设《生命科学研究设计与实践》、《生物学实验暑期训练营》、研究生《专业英语》等课程,对本科生的科研学习极为欢迎,悉心指导5名生命科学学院本科毕业班学生,并通过讲座、班会等方式,为本科生指点学业方向。他的工作态度与专业素养,为身边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榜样。

No.1

学术育人,科研领航

鲁伯埙老师坚持一线科学研究,深耕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取得国际瞩目的重要成果,在顶尖学术期刊如《Nature》、《NatureNeuroscience》等发表论文,专业成绩斐然。他利用自身极佳的学术素养,反哺本科生育人事业,利用课程、暑期实验训练营、科研实验室等平台,积极指导本科生的学术创新。

为了切实有效地实现学术育人的目标,鲁伯埙老师开设《生命科学研究设计与实践》课程,分三个阶段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第一个阶段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以及阅读文献的能力;第二个阶段培养学生进行科研的能力;第三个阶段培养学生展示科研成果的能力。鲁伯埙老师在缺乏前人经验的情况下,摸石头过河,努力克服困难,尝试了多种方法,终于探索出富有成效的教育方法,不仅成功在学生心中植入了科研梦的种子,还为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科研素养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

另外,鲁伯埙老师还以学术教学为契机,向学生传授科学研究的社会意义、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科技发展的历程等,以帮助学生高屋建瓴地、宏观地看待科学研究,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而成熟的思想、理性思考未来的生涯规划。鲁伯埙老师认为,科研哲学思想在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中特别重要,因此,他在《生物学实验暑期训练营》课程中增加了额外的个性化内容,与学生讨论“什么是科研?为什么要做科研?科研的逻辑与局限是什么?”等根本性的问题,跳出了“授人以鱼”的传统理科教育的桎梏,达到了“授人以渔”的境界。

鲁伯埙老师将自身对科学的思索成果融入到了日常的教学育人之中。他时常强调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学术研究乃至未来生涯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在教学中有意设置相应的训练内容,来帮助学生不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求索者。

鲁伯埙老师基于上述理念先后指导了本科生20余人完成了毕业论文,其中3人发表了第一作者论文,4人发表了参与作者论文,10余人入选了国家拔尖计划。多人赴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贝勒医学院等国际名校深造读博。留校读博的本科生中也有人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以共同一作发表研究论文于Nature子刊等。

鲁伯埙老师指导学生做实验

No.2

生涯导师,以身作则

在育人方法上,鲁伯埙老师希望自己能提供一个足够优秀的平台,给本科生足够大的舞台和充足的资源与支持,让本科生能够在专业训练的入门阶段便能自由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正如鲁伯埙老师所言,他乐于提供这样的机会,不对本科生加以严格的限制,而是为他们指明更容易成才的方向——自由探索,且不强求。这正是鲁伯埙老师在复旦的学生时代体验到的复旦精神内核。而如今,他作为曾经的复旦学长,又将这一份复旦人处事待人的精神底色传承给了一代又一代的本科生。

鲁伯埙老师的育人方式也得到了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的认可——他的实验室里本科生的密度在整个生命科学学院里名列前茅,而且多名立志在学术领域深造的本科生曾主动向其咨询未来的生涯规划问题。鲁伯埙老师独特的经历,使得他可以同时从高校科研工作者和知名用人单位的视角来看待生涯规划的问题,而这种结合了学术与就业的视角,恰恰能够帮助当下踌躇于未来发展道路的毕业生跳出自己的认知局限,从更加广阔的层面来思考自身的未来发展。

在面对本科生因挫折与学业不顺而导致的困扰情绪时,鲁伯埙老师往往用比较超脱而积极的态度,来引导学生重振信心、理性看待当前的困难。用他的话说,便是“科研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要为眼前的成败所左右。”这种“大局观”,是鲁伯埙老师认为重要的素养,也是他希望以身作则,对学生的一些希冀。

鲁伯埙老师参加学术会议

经典语录

谈及对本科毕业后立志继续从事科研是的学生,鲁老师说:“科研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要为眼前的成败所左右。

复旦给了我很多帮助,但复旦从未限制或规定我具体做什么,更多的是给我做事的机会。我乐于提供这样的机会,但不会强求。

学生荐语

1

杜容瑢

和鲁老师正式相识于AIBS(下),感觉鲁老师真的是宝藏老师。他会特别清楚地记着我的研究方向然后不时主动地给我分享相关的前沿文献。不仅如此,鲁老师的脑子里还装了超多科学故事/科学家的故事,每次和他谈起生涯规划相关的话题都能获得非常独特的视角和建议。以前拔尖答辩的时候因为担心不会回答鲁老师提的问题而常常感到害怕碰到他,现在觉得之前如果多跟鲁老师讨论几次自己一定会比现在更好。为鲁老师打call!

2

李雄

访谈中,鲁老师非常谦虚,说自己并没有为本科生投入什么,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我看来,这个平台对于本科生来说已是难得的机会。我在进入鲁老师实验室的时候,才刚刚升大三,但鲁老师依然给予我足够的信任与自由,让我着手开展一个独立课题。虽然我们之间并没有特别频繁的交流,但在我每次遇到问题向他寻求帮助的时候,鲁老师总能一针见血地给出建议和反馈,让我始终持续不断地推进研究。感谢鲁老师的指导,帮我把握课题的进展方向,让我亲身体验独立科研的每一个环节,使我更加坚定了以科研为终身事业的信念。

3

李晨

很幸运在大一暑假BIOS的时候遇见了鲁老师,大二毫不犹豫地选择进入Lulab实习。不管在课程还是实验室方面都能感受到鲁老师对教学和热情和对科学问题的敏锐度。日常的鲁老师也不失风趣,交流时能感受到他有趣的灵魂。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真的很幸运!

4

顾钰哲

在AIBS课上,鲁老师对我的课题和presentation提出了很重要的问题和很有价值的建议。课程设计真的很用心,居然花了一节课让博士生和自己亲自上阵展示学术presentation需要注意的地方,实在是太可爱了!

5

李昱昶

有幸在大四上学期修读了鲁老师的一门讨论课,在那门课上鲁老师为我们示范了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应该如何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工作,这让我对自己现在的课题有了新的认识和展示思路,也将会在我之后继续深造的过程中让我持续受益。

寄语毕业生

解锁老师手写版寄语~

对科研创新孜孜以求,对学生培养润物无声

鲁伯埙老师将个人追求与社会担当

寄托在复旦的学术育人事业中

不忘初心,不断前行

来源丨生命科学学院届本科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申报材料

编辑

中国语言文学系王雨晴

责编丨材料科学系杨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lw/117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